首页 >> 养优文化 >> 唐胄家族研究 >> 详细内容
 
唐胄家族研究 >> 正文
攀丹村和唐氏文物古迹调查辑要
日期:2019-07-01 15:29:00  发布人:admin  浏览量:787

 

 

                                                                  阎根齐

 

提要:本文通过对攀丹村的文物古迹的调查,详细记录了唐氏姓人从迁琼始祖唐震自落籍该村之后,历朝留下的文物古迹,主要是唐震墓、唐胄故居及墓、唐氏祠堂、竹根井、石牌坊、榕树、西洲书院、石碑等,为研究和保护、开发攀丹村的文物古迹、建设历史文化名村提供了一批实物资料。

关键词:攀丹村;唐氏;文物古迹

 

琼州府城东厢,也即府城东门一里的攀丹村,是海南古代四大文化名村之一,古称蕃诞、蕃疍,俗称番东。唐代已有此地名,当时因濒临海边和南渡江入海口,本是疍民聚居地,故名蕃诞。今属海口市琼山区辖,分上丹、中丹、下丹村,沿琼山府城镇东门街一直伸延至海口国兴大道,村长约2千米。2003年,笔者初在海口市博物馆工作时,曾两次对攀丹村进行调查,深感这里的文物古迹内容极其丰富,而且种类繁多;2011年,当笔者再次来到攀丹村调查时,对照原来的记录发现已面目全非,攀丹村的民居已被一座座高楼取代,幽深的街巷不见了,一些残存的古代的石柱、建房用的石柱础和调查过的石碑已不知去向。惊诧之余,促使笔者改变初衷,写上述调查辑要,既供学者研究之用,也为后人留下一些资料。

一、唐氏迁琼始祖唐震墓

据专家考证,海南唐姓迁琼始祖唐震(1200~1275),原为广西桂林人,字景声,后“落籍琼州府攀丹村。淳祐初年,被提升为驻国保和殿太傅兼理特奏事,以直言敢谏谪出帅琼州府等处军务。历任台阁、太傅、光禄大夫等职,是南宋著名的将领,和元军大战于饶州,兵败被俘,仍宁死不屈,大声斥骂:“‘吾忍偷生,负国负民耶。’元军劝其写投降书,‘震掷笔于地,不屈,遂死之’”。

唐震墓位于永兴镇道心村北约1500米的狮子岭,坐西南朝东北,占地面积120平方米。墓冢为封土锥形,底直径3.5米,高3米。墓前立有石碑,碑高0.7米、宽0.5米、厚0.1米。碑面正中阴刻楷书“特奏公”,左下方署“淳祐八年”(1248)。1992年被原琼山市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琼山市与海口市合并后转为海口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震死时不葬在攀丹村周围,而是葬在村南几十里外的今永兴镇道心村北1500米的狮子岭,体现了宋朝海南的地方葬俗(即择风水宝地而葬)。

二、明朝户部侍郎唐胄墓

明朝户部侍郎唐胄墓位于云龙镇陶公山南侧斜坡上,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1986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公布为第一批海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唐胄墓地由一座主墓(即唐胄墓)和两座子墓(即唐胄妻墓)组成。唐胄墓位于墓地的后部,底径2.5米,高1.8米。墓前有石鼎炉、石烛台等石五供、石供案。在墓前的神道上立一通“谕祭碑”,碑前有石狮子、石羊、石马、石翁仲各一对石象生雕刻,再前面为“岭南宏气”石牌坊(现已残)。唐胄墓是海南少有的属于皇帝“谕祭葬”的墓葬,墓前高官的神道、石象生等设施保存基本完整,具有较高的研究参观旅游价值。

据清《琼山县志》记载:“侍郎唐胄墓在陶公山下,有谕祭碑。尚书王弘诲撰墓志铭。”唐胄墓位于墓群东侧,墓前碑刻书“大明通议大夫、户部左侍郎西洲唐公墓”,署“嘉靖十九年岁次庚子冬季念五壬午吉日立”。墓群中间为“皇明诰封淑人唐母钟氏墓”,署“嘉靖三十二年岁次癸丑”;墓群西侧为“大明赠淑人唐母陈氏之墓”,署“嘉靖二十一年”。

唐胄,字平侯,号西洲,琼州府城东厢(今攀丹村)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曾任户部山西司主事、广西布政使、户部左侍郎等职,《明史》评价他:“耿介孝友好学,多著述,立朝有执持,为岭南人士之冠”,尤其是他编著的《正德琼台志》40卷被称为海南的第一部通史。

唐胄墓是海南明代高官的墓葬,也是属于高规格的“谕祭葬”,不仅墓冢目前保存完整,而且墓前神道中的石象生为“石狮子、石羊、石马、石翁仲各二个”,并不符合明代五品官以上的葬制,是属于海南地方的葬俗,还是别有原因,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三、攀丹上村唐氏祠堂

攀丹上村唐氏祠堂位于琼山区府城东门东一里的攀丹上村,是迁琼唐氏后人为奉祀先祖而建。初建于明正德年间,由明通议大夫、户部左侍郎唐胄所建。清嘉庆年间迁建于青云坊,壬戌年(1803)重修。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再修。1981年又修。现存建筑有庙门、拜亭、大殿及旁边的竹根井等。分述如下:

(1)庙门:庙门坐北朝南。庙门面阔三间,进深九檩,灰布筒板瓦顶。门内四根圆木立柱,柱下鼓形石柱础。前后有坊板,柱上二重梁,圆木蜀柱,重脊檩,下脊檩下墨书“昌龙飞公元一九八一年岁次辛酉季秋月吉旦东厢乙图攀丹村青云、联桂两坊众信重修。”

门内后墙西边镶立一通石碑,碑高1.38米、宽0.55米。无题名,右侧竖行阴刻楷书“兹将重修正室,拜亭捐题芳名胪列。图老:唐丙德 林琼瑞(以下人名省略) 协理:陈效诗 百事:唐辉汉(以下人名省略) 统共捐银肆佰壹拾肆元并纯银拾元正,共工又买料木□□□。民国十二年十一月”。

(2)拜亭:卷棚式灰布筒板瓦顶,四面坡,南北八檩。亭内四根方形八面石立柱,柱下方形“工”字双层石柱础,柱础束腰处雕海棠池花纹。四栿檐下方瓶形蜀柱,雀替上浮雕金爪,另有卷栅木雕。

(3)廊庑:拜亭东、西两侧各有廊庑,皆面阔二间,进深七檩,灰布筒板瓦顶,硬山墙。横梁叉手,经近现代改造。

(4)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十三檩。灰布筒板瓦顶,硬山墙。正脊中间竖圆宝珠边锯齿形,左右两边各一滚龙,垂脊上莲花枝。门内四根圆木立柱分心式。三重梁,重脊檩,脊檩下隐约可见重修的墨书,从东至西依次为“中华民国十二年冬月□□攀丹村□□□众贺。”横梁呈八面形木,柱下有臼形石柱础。间后面六栿檐下社神龛,神龛东侧刻“青云士子登云路”,西联刻“联桂文人折桂枝”。殿前有廊,廊下一檩,门前二根方形石立柱。殿廊檐与拜亭的相接。

院内石碑:大门内现存放两通石碑。其中一通为《唐氏祠碑》,碑首题名篆字,碑文竖行,无标点符号,碑高1.55米、宽0.58米、厚0.09米。抄录如下:

(一)《唐氏祠碑》

陶唐始封未能悉叙,□□居粤,敕□所建,公卜居攀丹。嗣后若次□□□□公仕□□科甲联芳。累世仕宦而祠堂业已先设也。迄西洲□□吾君复建祠堂于正德丙□岁次。□□丙子冬十月肇工,越月告成。共修招之规,而堂在居室之左,祠前则堂寝□门□坊亭也。况第广□□立祠田青口瑭一口,亭地一脉,子孙世世同堂,告絮勿替别之,则先祖之创始,诏谋固若此孝也。(以下省略) 。乾隆丁酉年仲春月谷旦  焕禄合族立。

(二)《祀产碑记》

另一通石碑上下已残,残长1.05米,宽0.55米,碑首题名楷书“祀产碑记”抄文如下:“祀产碑记:……旧有祠创至宗,伊川程氏所创祠堂之制,著于家谱……有田者乃得蔡祀也。我族有先祖得……世有显宦,四代考……是祭产。清嘉庆□□□谓祖祠地不佳,将旧址之,迁建于青云坊……壬戌重修。族谱四十一世以下考妣再入牌从祀,以免留缺憾。又将……勒之于石,后人知其所自……(下为为祠之四界)。……月,攀丹村二世裔孙□合族立”。(注:省略号为残断处)

(三)清乾隆《重建境主庙记》碑

庙门内的北壁东端镶嵌一通石碑,碑高1.7米,宽0.62米,碑首横刻篆字“碑”二字,四周呈梯形阴线刻,是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的“重建境主庙记”碑。无标点符号,摘录如下:“重建境主庙记:从来欲报功德,必当血食千秋。思得聚居史,宜群奉为主,余……”。

(四)清嘉庆“重建境主庙记”碑

清嘉庆五年的《重建境主庙记》石碑镶嵌于庙门北墙的东端外壁,南与“重建境主庙记碑”背对。碑高1.65米,宽0.62米,四周边阴线刻直线。无标点符号,刻于清嘉庆五年(1800),碑额篆字“碑”,碑正文竖行楷书,摘文如下:“青云联桂二坊重建境主庙宇捐资姓名序列:张汉贵钱八千文 洪共浩钱十六百 唐世钦钱四千 (以下116人名及捐款数额省略)。首事洪其浩、陈善球、陈有甲、唐钟瑚。庙场地米二升、仓米一升。右东厢一七甲浩名下输口;庙后酋子一丘,每年收租纳粮。嘉庆五年岁次庚申孟冬月吉旦”。

四、古井

竹根井位于唐氏祠堂西偏南20米处,井四周围外有高0.9~1.4米,宽0.35米的水泥石砌的围墙,围墙平面呈不规则的正方形,东西长7米,南北宽6.5米,南低北高,南开口。北墙正中镶立一块碑刻。碑高0.85米,宽0.35米。碑中间竖行“竹根泉”三字。

“竹根泉”三字石碑西边并立一通石碑,碑高1.22米,宽0.55米。碑首题名篆书“竹根井”三字。“井”字中间多刻一点,碑文竖行,无标点符号,全文如下:

明唐西洲先生凿并撰铭:甘泉时出澳载庚竹根曰茂。香味频生猗与此井。君子令名,非惟止渴,德浴心清,定阳王恩荣书,中华民国十七年春月重修。

井圈外围石条铺地,垒成六角形,每边长1.9米,井圈圆形,内直径0.6米,外直径0.77米,高0.4米。井圈由火山岩石刻成,上细下粗。井口用四块石条垒砌成方形。井壁用石块垒砌,从井口至深3.4米处见水。水清澈,至今仍被当地居民引用。据《琼山县志》记载:“竹根井在城东一里,侍郎唐胄凿,有铭。”相传,“竹根泉”三字亦为唐胄题书。

攀丹村内另有“峻灵泉”、“养桂泉”古井,至今仍可饮用。

五、榕树

攀丹上村唐氏祠堂门前东侧有一颗粗大的榕树。树根裸露于地面。胸围2.8米,高2米余。树干三杈,遮幅100余平方米。树下堆许多石柱础、石碑、石柱。门外左右两侧各一抱鼓石、莲花座。又据梁统兴先生1997年的考察:“祠堂旁有一榕树,枝叶尚茂,但此榕非彼榕,榕树旁有不少石磉石柱,唐氏后人就坐在其上体憩纳凉”。梁先生又记:“榕岗是唐胄父唐正的吟咏之所,岗上遍植榕树,故名。榕岗在唐宅村南,其地原有一池,唐正加以开凿,以土筑岗,池中植藕”,“像池是户部主事唐胄为纪念他父亲唐正,于明弘治末(1505)开凿的。唐正曾于宅门之外开池养鱼种荷。唐正死后,唐胄……将宅门外的池填平,使路门坦远。另在门外远处复凿一池,池中有小丘,四畔种上柏树和翠竹,池的广度和深度都如其父开凿的池一样,为纪念先人,唐胄便命名像池”。依次见之,此棵粗壮的榕树,正位于唐胄住宅由南边不远处,是否与“榕岗”和“像池”搭上了联系,其研究和开发旅游价值更大。

六、石牌坊遗迹

自从唐震迁居攀丹村以后,唐氏后人名人辈出,累朝衣冠蝉联。据有人统计,“有唐震之子唐叔建任琼山县尉。叔建子唐次道是广西省试的解元,授迪功郎、任琼山户录。次道之子唐阊是琼州府学教授。唐阊之孙唐逊是举人,任琼州府学训导。另一孙唐英,博通经史百家之学却不愿做元朝的官。唐英之子唐舟,明永乐二年(1404)进士,历任江西新建(今崇仁县)知县、江西监察御史等职。唐舟之子唐亮,永乐十六年(1418)进士,任宁国府同知。唐舟之堂弟唐绢,成化五年(1469)进士,任江阴知县。唐舟之侄唐胄,弘治十一年(1498)广东乡试亚元,弘治十五年进士,官累至户部右侍郎。唐舟之孙唐继祖曾任长沙卫经历。唐舟之侄唐翱,弘治十一年举人,任太平府知府。唐胄之子唐穆,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任礼部主客司员外郎,此外还有广东乡试景泰(1452)科解元唐濂伯等知名人物”。仅明代就出了6名进士,中举者更多。有人说唐震的后裔(含中进士者)有38人中举人,其中文举27人、武举11人。解元2人,亚元2人,4对父子举人,2对父子进士。

古代海南凡能登上进士举人者,一般都有族人或地方官府等为其建造牌坊,“以光宗耀祖,垂示子孙。邻里乡亲慷慨解囊,出资相助,官府也会送上银两和题匾,以示庆贺。这样,海南一些文化古村就出现了四五座牌坊的盛况”。攀丹村的古代石牌坊更多。如果说,琼州府城有“牌坊之乡”(有170多座牌坊)之美誉的话,那么,攀丹村就是名副其实的海南古代“牌坊之村”。从府城东门外青云桥(亦称东门桥)至攀丹村东头,依次就有“青云”(古代称为“青云桥路坊”,由唐胄题写坊名)、“进士”、“会魁”、“省魁”、“联桂”、“联壁”、“天衢”等近10座牌坊,均为官府和当地士民为旌表和纪念唐氏进士、举人和名士而建。

从府城东门向东古代有一条官路,称“青云路”,是琼山南渡江东岸各都图和文昌等县商民进入府城的必经之路,是明佥宪汪尧章根据唐胄的建议修筑。南渡江上有“青云桥”,桥头耸立着唐胄书写阴刻的“青云桥路坊”,桥以东有如此众多的石牌坊竞相媲美,绝对是一条古代亮丽的风景线。

据《琼山县文物志·名存实亡古牌坊》记载:“都宪坊(在东关,为唐胄立);青云坊(为进士唐舟立);天衢坊(为进士唐亮立);联桂坊(为举人唐卿立);联壁坊(为举人唐敬立);省魁坊、会魁坊、进士第坊(以上三坊俱为唐胄立);进士坊(为知府张学颜立,以上九坊俱在蕃诞村);青云桥坊(在村头)”。每座石牌坊都各有其主。惜这些石牌坊大都毁于清末民国或“文革”时期。今在攀丹村路旁、居民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石牌坊的石柱、石柱础等建筑构件遗物遗迹,是将来恢复这些石牌坊的原物原件,具有珍贵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七、唐胄故居

唐胄故居位于攀丹村唐氏祠堂西北侧(一说位于唐氏祠堂北侧),“文革”期间遭到破坏,今已不见遗迹。附近散存石柱础,不知是否为唐胄故居建筑用材。

八、西洲书院

西洲书院位于唐氏祠堂东侧,明正德(1500~1521)初年,由身为侍郎的唐胄在弃官归乡读书期间所创(一说原名攀丹义学堂,为南宋唐氏迁琼始祖唐震创办)。初名“养优书院”,明朝参议张简题额。明正德十四年(1519),按察副使王弘巡察琼州时,为纪念唐胄,因唐胄字“西洲”,便把“养优书院”改名为“西洲书院”。清初书院被裁撤,“文革”期间全部被拆除。

原西洲书院是一组规模宏大、制式较完备的建筑群,主要由大门、三进院、东西厢房、祠堂、碑亭、藏书阁和观武亭等组成。2005年初,唐氏族人在唐氏宗祠东北10米处重建西洲书院大殿三间。

该大殿坐南朝北,面阔三间,进深十五檩,前有廊,廊下立两方形石柱,西柱上阴刻楷书楹联“文物彬彬八珂里草木犹带书香;屈指明贤若举若进若元魁海外无双”,署“明监察御史吴讷题”;东联为“风微奕奕登华祠几筵,尚留英气乃稽;世宦而公而卿而守牧,天南第一攀丹”,署“二十四代裔孙唐南荣敬书”。柱下有鼓形石柱础。殿内梁架为四根圆木立柱分心式。鼓形石柱础,雀替上浮雕二龙戏珠。神台上有“渡琼始祖光禄大夫、太傅唐震公遗像”及唐震公的生平简介。全文抄录如下:

唐震(1200~1275),南宋名宦。唐震公生于南宋庆元元年,字景声。祖籍山西太原。祖先历世随宦迁籍湖北江陵、江东会稽、广西桂林、粤东雷州。唐震公入太学和监安武学。为正点名科进士和绍定二年特奏名文举进士。历官司直通判知州府帅三江提督。宋淳祐初,擢台阁谏特奏、晋太傅。诰授光禄大夫。因直言敢谏,谪任广南帅守,帅理广南东路、西路和琼南各路军务,迁饶州太守帅理闽赣军务等职。德祐元年,震公统兵北上抗元,卒于官(宋纪和唐氏旧谱载有震公传略)。端宗帝下诏谕葬,赠华文阁待制,谥号忠介,庙号褒忠。唐震公是一位爱国爱民的忠臣良将。岁次乙酉年二月吉旦。

东面神龛上摆放着迁琼始祖唐震的画像,供唐氏后人祀拜。

九、《明乡贤唐西洲先生遗像》碑

《明乡贤唐西洲先生遗像》碑原碑立于攀丹村,今置于海口市五公祠琼园碑廊内,为清兵部侍郎黄表衷撰并书,是研究唐胄的珍贵资料。碑高1.61米,宽0.7米,厚0.17米。碑的上半部阴刻黄表衷所撰的碑文,下半部阴刻唐西洲先生手执朝笏的坐像。坐像右上边刻“九世祖”三字,坐像左下边刻“廿二世孙名鸾督刊”字,可见,该碑是研究明代唐胄的珍贵文物。碑文抄录如下:

……明乡贤唐西洲先生遗像

呜呼!主圣臣直,讵不信哉?西洲先生以道学擅名,当时自郎署养高垂二十年。赴召,历官至户部左卿,受知图报,志在匡济,知无不言,言必国体。儒者之业,大臣之风,不可泯已。仲子秋,奉遗像付予以替雅承高谊,求之冥寞而不可得,谨摭大者赞焉:

圣人厥中,帝德其同。迁崇直臣,是宜是庸。南夷干纪,兵议蜂起,内安外攘,才略亹二,与享曲请。权奸斯逞,抗疏辞严,邪气始屏。崇祀明堂,《周礼》有章,晦翁已矣,嘉谟克扬。

呜呼!形逝于杳莫追,神变化于□能窥,立朝于堂,二羽仪千载,如见于佥壬忸怩。赐进士第、兵部侍郎黄表衷拜题。

十、结束语

攀丹村早在2009年就被评为海南十大历史文化名村之一,村中如此众多的文物古迹见证了当地历史文化的厚重和源远流长。每一个古代文明古村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与积淀中,形成自己最突出的文化特色,而攀丹村最突出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什么呢?无疑是唐氏从唐震至清末在攀丹村出生的名扬海内外的名人,而牌坊建筑是古代旌表这些名人的载体。“徽州古牌坊,被誉为‘古建三绝’之一”,徽州歙县棠樾村是古代牌坊最多的村,也仅有七座,而海南的一个古村落竟然在明清时期拥有十座左右的旌表名人的牌坊,在全国也极其罕见。但令人遗憾的是海南的多数牌坊都在政治动荡中被人为地破坏,攀丹村的石牌坊也多数毁于这一时期。

现在,一方面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加快进行,需要一大批历史文化名村作为国际旅游岛、海口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支撑;另一方面是攀丹村已被纳入到海口城市市区建设之内,一座座民房正在被一座座高楼大厦所取代。可以预见的未来几年,如不能将攀丹村内的这些文物古迹进行特别保护,祖先留给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文化遗产将荡然无存,即使留下来的也四周的环境风貌面目全非,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村也将徒有虚名。

为了能够长久保留攀丹村的一条历史文化血脉,笔者呼吁从府城东门开始,恢复建设一条明代的古街,连接攀丹村。在这条街上恢复明代的文物古迹,将攀丹村古代一些著名的建筑完整地保护,并建设成片区的建筑群,如本文中的八个景点连成一片,使之成为海南最著名的历史文化名村游景区之一。这正是本文所写的目的。

 

点击数:787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