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胄(1471—1539),字平侯,号西洲,明代琼山府城东厢攀丹村人(今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国兴街道攀丹村)。明弘治十一年 (1498)乡试第二名,弘治十五年(1502)会试夺魁,中进士,曾授户部广西司主事。不久,因父丧归家守孝。十七年 (1504 年 )丧服期满,时宦官刘瑾擅权,因称病谢绝返京任职被罢免。正德五年(1510年)刘瑾伏诛后,被朝廷复留用,又目睹朝政腐败而无意当官,以母老乞终
养。居家 20 年,致力搜集地方文史,撰铭刊书,编成著名的《琼台志》20卷,《琼州三祠录》3卷;还创建养优书院,教育后学。唐胄从小潜心做学问,考取功名,报效皇恩,服务教化百姓。唐胄白衣进士,历时廿年,崇尚教化,主张“治国莫先于立学以教士”,致力于服务教化百姓。在乡试和
会试中,唐胄都取得了“礼经”的第一名,成为当时声名远扬的“经魁”。弘治戊午年,唐胄以亚元的优异成绩中举,且以礼魁名扬科场。壬戌年,唐胄进士及第,且再次考取礼魁。王弘诲《天池草》卷十九《神道碑》中载:“弘治戊午,举于乡。壬戌,成进士。举皆以《礼记》魁其经。”完成《正德琼台志》可以说是唐胄一生最大的贡献。就目前现存的文献资料表明,海南地方志自明朝之前就已
缺失,唐朝时期人们认为海南郡处偏僻即无法编纂,到了宋朝时期有《琼管志》和《万州图经》,但到了元朝时期并未保存完善。唐胄在《正德琼台志》序中详细描述道:“郡志自国初至是亦编矣,而必须此焉者,欲备也。唐人称郡僻无书,至宋《琼管志》、《万州图经》,元人又不能蓄。”
正是由于编写志书的参考文献和资料有限,这就对唐胄编写海南地方志书带来很大程度上的难度。但唐胄并没因此而放弃,相反,他为编写此志书潜心研究了约二十年的时间。唐胄之所以如此执着地编写此志书,离不开对师辈们学问的继承。通过阅览志书可知,唐胄师承王佐,而王佐师承丘浚,并且王佐之前花了数十载时间写了一部海南地方志书命名为《琼台外纪》,唐胄在《正德琼台志》序中
提到:“丘文庄公晚年尝言,己有三恨,郡牒未修一也。桐乡王公载笔数十载,录郡事警官,志前后擅易之陋,乃命所集为《外纪》,以自成一家之书。”“后守方公取阅其书,谓独详于人物、土产,而他目仍旧。”但这本书存在着一些不足,后来的郡守方公查阅此书,发现此书重点描述于人物和土产,其他的部分并未作完善。由此可见,丘浚和王佐对海南地方志的重视和努力实践,对他们的后
辈学生如唐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唐胄编写《正德琼台志》的目的可以进一步证实这个观点,“盖体文庄而将顺其欲为之意,尊桐乡而忠辅其已成之书,以求绍述于二公。”唐胄不管身在何处,几乎是一有机会就抓紧时间编撰书籍,整理资料文献。他在海南时就编写《正德琼台志》,整理其父唐正、其师王佐的文集。后来就职于广西,曾参与编写广西的地方志书。钟芳《钟筠溪集》卷十七《墓志铭》
载:“修《广西通志》,增损名宦、乡贤二祀,以正疏讹。”不仅如此,他在江西和山东时亦然。无论到何地任职,他都不忘编纂未完之作。如果说一日如此是容易,那一年都如此可谓是不易,若一生都如此更是难于登天了。做学问贵在坚持,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在唐胄的身上体现得淋漓
尽致。唐胄在故乡琼州建立了西州书院。通过阅览志书及查阅资料可知,当时唐胄的先辈唐震与其长子唐叔建在琼山东厢修建了“攀丹义学堂”,父子修圣贤之学,“兴礼教、以化黎民、郡人曾立碑颂之”。正德年间,唐胄为赡养其母,遂夺职还乡,在故居的时候,其母指着西洲书院对唐
胄说:“自汝祖至汝父,及今已数世,所积书俾遗汝子孙,能读否乎?汝之子孙,其有兴乎,吾得瞑目矣。汝学优而仕,宁仕优而学,岂徒闾里之荣,当出而事君,以平生蕴蓄,冀复用于他日,为邦家之光,斯不负为汝父所以藏书之意。”所以,为达成母亲的嘱咐,发扬并继承祖辈的遗志,他在
琼州的二十年里,掌教书院,广招学子,著书育人,把“攀丹义学书院”改为“养优书院”,后按察司副使王弘又将“养优书院”改为“西洲书院”。《正德琼台志》卷十七载:“在郡城东一里许,正德间,主事唐胄建为读书所。清河张少参简以胄弃官归养而学,扁曰‘养优书院’。后宪副王巴
山先生叔毅按琼,就号易今名,为记之。”从以上这些事例中我们可以得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
标并将其持之以恒贯彻到位,唐胄在这方面可谓是做到了极致的。
参考文献:
[1][明 ]唐胄 .正德琼台志 [M ].海南出版社 ,2006.
[2]王钊,史振卿.试述正德《琼台志》的学术价值[M ].
文学界 (理论版 ),2012(11).
[3]史振卿 .浅谈海瑞心性论 [M ].兰台世界,2014(36).
作者简介:
周 会(1993-),男,海南万宁人,海南师范大学文
学院历史系 2012级本科生